開欄的話:收獲啦,收獲啦!又是一年最美的季節。此時的田野,在經過農民朋友辛勤耕耘后,奉獻出最豐厚的禮物。
汗水滴落泥土,綻放最美的花,結出最美果實。我們不會忘記,那從春經夏又到秋天的艱辛。新華社從16日起開設“豐收的味道”專欄,用近一個月時間集中報道各地秋收景象,并派出多路采訪小分隊走村串戶、來到田間地頭。
我們已奔赴遠方,為您傳遞農民朋友的辛勞、喜悅,訴說稻花香里的豐收年景,講述一個13億多人口大國的農業,在改革創新中夯實經濟社會發展底氣和信心的最新故事。
九月,風是清涼的,天空是湛藍的,大地是金黃的。這是一年中最值得驕傲的季節,是大地回饋農人辛勤耕耘的季節,豐收的喜悅洋溢在人們臉上。
你看,東北的大豆由青變黃隨風搖曳,江南的稻穗笑彎了腰。你聞,華北的蘋果、棗子、葡萄香氣撲鼻,嶺南的香蕉、菠蘿、芒果絲絲甘甜。你聽,江浙的魚兒蝦子在漁船中噼啪作響,西北的秋風中牛羊低吟淺唱。
哦,九月,汗水終于滋潤出沉甸甸的收獲。請你跟隨記者腳步來到廣闊原野,一起感受秋天的味道吧!
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吃碗牛肉面,店家都不敢敞開放香菜了。”就在不久前,許多人還有這樣的印象。
是的,人們曾擔心山東壽光洪災會不會全面推升菜價,也擔心夏糧減產會不會讓中國人的飯碗端不牢、首次在國內出現非洲豬瘟后還敢不敢吃豬肉,甚至擔心中美貿易摩擦會不會影響肉蛋奶消費……
我們能行!
這句話,我們不是從農民朋友口中聽到的,而是從一片片豐收的田野、一張張農人的笑臉上感受到的。此刻,采訪小分隊正奔波在東北平原、華北黃淮、南方稻區這幾大秋糧主產區。所見所聞,都是一片豐收在望的醉人景象。
在山東省鄒平市的一片農場,大型收割機和卡車并排行駛,后面還跟著一串卡車。收割機邊走邊收,同時將粉碎后的玉米秸稈倒進卡車。只用了一個小時,一輛35噸載重的卡車就裝滿了。
“2700畝青貯玉米,4天4宿全收完了。”鄒平綠蔬源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甘沖說,“這大家伙1小時能收10畝地,得30臺大卡車配合著用。”
甘沖算了筆賬:夏糧小麥、秋糧玉米輪作,刨去土地流轉、種子、植保等成本,兩季收成算下來能收入200多萬元。雖然年份不算好,但他對全年總收入還是滿意的。
盡管今年全國夏糧產量比上年降了2.2%,但并沒有改變全國糧食持續豐收態勢,仍是歷史上的幾大高產年份之一。而秋糧是“大頭”、約占全年糧食產量的四分之三,只要繼續確保全年糧食產量在6000億公斤以上,就意味著中國人的飯碗仍然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信心來自努力,也來自實力。2013年,中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6000億公斤大關,此后又連續4年超過6000億公斤,特別是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都在98%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47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7公斤。“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底線,從未被打破過。
如今,中國人的飯碗里不僅大米、面食裝得滿滿的,蔬菜、水果、茶葉等產量也穩居世界第一。世界上兩個蘋果中就有一個產自中國,三條魚就有兩條是中國的,半數豬肉也同樣產自中國。全球最大的蔬菜、水產品出口國還是中國。
在保障菜籃子充足供應的同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也穩步提高。近5年來,全國主要農產品總體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按照2017年同口徑計,上半年農產品質量抽檢總體合格率達98.1%。
金色田野唱響綠色發展主旋律
黑龍江省富錦市二龍山鎮向陽村種糧大戶潘樹寶,今年把120畝水稻田改種用來肥田的苜蓿草。這片經年不歇息的黑土地,成為黑龍江這個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140萬畝休耕試點之一,這也是國家主動壓減寒地低產區粳稻面積的重要內容。
不再單純追求年年增產,不再唯產量論英雄,而是穩定在6000億公斤基礎上不斷提升糧食產能和地力,正是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中的重大變化。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糧食生產正向更綠色、更可持續方向轉變。
另一大主糧小麥同樣步入提質增效軌道。今年,華北和新疆塔里木河地下水超采區調減了200多萬畝小麥,西南西北也調減了70多萬畝條銹病菌源區的小麥。
堅持“有保有壓”,口糧重點發展水稻和小麥生產,同時優化玉米結構,因地制宜發展食用大豆、薯類和雜糧雜豆,成為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新路徑。
調優玉米種植結構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場“硬仗”。玉米的非優勢區,如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的春玉米,以及黃淮海地區低產的夏玉米,都成為調減對象。
到目前,全國籽粒玉米面積累計調減4000多萬畝,價格逐步回歸市場,進口量同比大幅減少,產業鏈被重新激活。
騰出來的土地,相當一部分用來改種一直“受制于人”的大豆,全國大豆面積增加了近2000萬畝。雜糧雜豆、青貯玉米和優質飼草等面積也逐漸增加,減少了無效供給,提高了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
“河北將充分發揮‘雙高(大豆蛋白和油分含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大豆產區優勢,提高大豆產業競爭力。”河北省農業廳副廳長段玲玲說。近兩年,這個省大豆種植面積恢復性增長,僅石家莊市就超過100萬畝。一度萎縮的大豆產業重現生機。
讓農業更可持續,已然成為金色田野中唱響的綠色主旋律。
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農膜回收行動和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相繼啟動,史上最嚴、歷時最長的伏季休漁制度開始實施,中國的耕地利用強度明顯下降,化肥、農藥使用量雙雙實現“零增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60%,漁業資源保護也邁出新步伐。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九月的彩云之南是香甜的。位于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的云南華坪縣,處處彌漫著芒果的清香。這里是我國最北端的芒果產地,也是云南獨有的晚熟芒果產區。
一大早,劉德華和妻子就帶著籮筐趕到地里采收芒果。他是當地較早種芒果的農戶,今年是他種芒果的第20年。
“近幾年產量沒變,品質越來越好。”劉德華說,通過改良品種、推廣生態有機種植,他家的芒果品質越來越好,價格越來越高。今年“熱農”芒果批發價每斤6.8元,預計收入超過50萬元。
華坪縣常務副縣長周邦國說,全縣芒果種植面積超過20萬畝,其中7.8萬畝獲得無公害食品認證、1.87萬畝獲得有機產品認證。
芒果品質的提高,第一推動力正是農業科技。如今,中國的農業科技工作者群體,不僅在追求更好的收成,也在為人們吃得更可口、農民有更大收益而努力。
在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我們遇到南京農業大學的葡萄專家陶建敏。他正忙著指導農民進行采摘后的秋季施肥和剪枝要點。沾滿泥土的鞋子、一身濕汗的襯衫,看上去與農民并無二致。
“最迷茫的時候,是陶教授拯救了這個園子?,F在每畝葡萄純收入達到六七萬塊。”當地一家名叫居豐園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孫浪說,5年前,因為老品種不受市場歡迎、管理技術又跟不上,合作社入不敷出,慘淡經營一度讓他打起退堂鼓。
此后,南京農大和當地政府合力推進脫貧攻堅。作為定點幫扶全縣葡萄產業的專家,陶建敏通過推廣新品種陽光玫瑰、大棚避雨栽培以及成套的栽培管理技術,不僅讓合作社擺脫了困境,也給全縣的葡萄種植戶帶來新希望。如今,灌南成為江蘇省葡萄種植面積最大的縣。
“把技術應用在田間地頭,就是最好的論文成果。”陶建敏說。
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升至57.5%,這標志著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作用超過土地、資本及其他要素的總和,農業發展已從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進入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新時期。(新華社)
Copyright @ 2008-2016 www.superiorcontractingin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監督電話:0593-2099788 投稿郵箱:ndnews@126.com 中新寧德 閩ICP備15008286號